-
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|量刑标准(2025更新)
2025-11-17 02:15:45
量刑:处 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,并处罚金。
立案标准:满足以下任一情形即可
数量或数额达到上述标准10倍以上
造成被害人死亡、重伤、精神失常或被绑架等严重后果
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恶劣社会影响
用于实施其他严重犯罪
四、常见问题解答
1.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是不是只有“卖信息”才构成?
不是。
以下三种行为都构成犯罪:
非法获取(如黑客攻击、盗刷数据库、内部人员越权查询)
非法出售(卖给微商、电销、诈骗团伙)
非法提供(如公司员工把客户信息给其他商户使用)
只要达到立案标准,获取、出售、提供,任何一种都构罪。
2.从公开渠道、其他网络平台下载到的个人信息,也算违法吗?
如果信息本身属于公民个人信息范围,且下载、整理行为未经当事人同意,仍然属于非法获取。
符合立案标准的,同样构成犯罪。
3.如果只提供给朋友或者老板使用,没有获利,会被判刑吗?
是否获利并不是唯一标准。
法律规定“提供”行为即可构罪,只要行为达到了立案标准(条数或情节),哪怕没有收钱,也可能追究刑事责任。
4.情节严重和特别严重如何划分?主要看什么?
主要看:
数量(是否达到10倍)
后果(是否造成死亡、重伤、精神失常、被绑架等)
用途(是否用于诈骗、绑架等其他严重犯罪)
社会影响(是否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恶劣后果)
5.转发包含他人个人信息的内容,会构成犯罪吗?
一般情况下,无意转发且未造成严重后果的,通常不追究责任。
但若明知对方用于诈骗、人肉搜索仍故意提供,则可能构成共犯。若数量大、获利或造成恶劣后果,也可能构成犯罪。
6.在微信群分享客户名单,算犯罪吗?
如果名单含有公民个人信息(如电话、身份证号、住址),且数量达到立案标准,或造成实际危害,就可能涉嫌本罪。
即使只是分享、未收费,也可能构成提供行为。
7.购买信息做业务推广,没有转卖,也算犯法吗?
购买行为符合"非法获取"要件,达到立案标准即可构罪。
特别是用于电销、骚扰、诈骗的,更是从重处理情节。
8.如果信息数量没达到立案标准,会怎样?
数量未达标,一般行政处罚。
如治安管理处罚、罚款、警告,但如果造成严重后果(如诈骗案件利用信息造成财产损失),也可能定罪。
9.公司要求收集客户资料用于业务,合法吗?
如果收集方式合法、用于公司正常经营,一般不构罪。
但若超范围收集,或明知信息来源非法而仍使用,可能构成犯罪。
10.侵犯个人信息罪可以判缓刑吗?
若属于第一档(情节严重),且认罪态度好、退赃退赔积极、无前科,通常有机会判缓刑;
若属于第二档(情节特别严重),刑期在三年以上,缓刑难度较大。
写在最后:
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在司法实践中定罪率较高,且很少撤案。
特别需要注意的是,一旦个人信息被用于诈骗等犯罪活动,信息提供者往往要承担连带刑事责任。
涉及敏感信息(身份证号、银行卡号、住址等)的案件风险更大,通常会被提起公诉。
在数据即财富的今天,买卖个人信息面临严重法律风险。
个人信息保护已成为最严监管底线,不要被灰色产业蒙蔽双眼。
企业和个人都应当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,建立完善的个人信息保护机制,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信息环境。
如果想了解更多刑事法律风险、防控与应对内容,欢迎关注,我们将持续为你提供实用、真实的案例解析与建议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